Home
1
Hot News
2
Uncategorized
3
20220812 海納百川》美國晶片法案真正意圖是什麼?4
https://www.fcg899.com/en/ FCG
Missing parameters [description]

海納百川》美國晶片法案真正意圖是什麼?

2022/08/12 言論 徐作聖 教授 

美國《晶片法案》(Chip 4)引起了太平洋兩岸一連串的政治、産業、經濟的騷動,而隨後眾議院長裴洛西亞洲行也先後訪問了「四方晶片聯盟」的其他三個成員國,其餘波所引起的兩岸緊張及軍事對峙至今仍在上演中。

高科技産業發展是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動力,半導體產業龐大複雜,美國在半導體産業發展的進程中,1960年代是産業鏈産品設計、製造垂直整合為主的經營模式;在1980~1990年間快速的技術擴散及全球市場擴張讓產業鏈垂直分工的體系逐漸形成,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IC設計、代工製造、封裝測試各自獨立運作的産業體系。

半導體産業垂直分工體系的發展緣自於半導體產品供應端及需求端高度多元化的結果,在「牛市」的環境中是一個「共贏」的策略,透過分工及組合,産業鏈從業企業各司其職,把整體的效率發揮到最大。

垂直分工的體系的發展使得中小企業的創新得以充分發揮,造就了多家新興半導體巨擘如高通、超微(AMD)ARM、輝達(Nvidia)、賽靈思(Xilink)、聯發科等以IC設計為主業,而製造部分則委外至台積電、聯電、格羅方德、世界先進等專業代工業者。從美國企業的角度來看,在利用外部産能的同時,IC設計公司可以專注在設計的工作上,不但規避了巨額建廠投資的風險,且有助於技術創新及高度動態及彈性經營特色的的優勢。

1990s年代全球化的浪潮後,美國的製造業快速外移,2010年後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區塊鏈/元宇宙一連串新興技術的興起,逐漸結構性的改變了美國産業結構而其負面的社會效應也逐漸浮現,其中最明顯的在於STEM教育及高科技人才培育。

在智能技術及元宇宙掛帥的網路環境中,「演算法」、「算力」是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全球各大企業、每個國家都努力爭取下一世紀的領先優勢,但由於政經環境、產業結構、教育系統各有不同,每個國家盤算的策略也截然不同。大陸工信部最近宣佈,2021年大陸投資在「算力」的額度超過1.5兆人民幣,面對大陸咄咄逼人的態勢,美國必須端出策略性的盛宴以維持全球的領先地位。

從過去製造業當道,美國科技領域的菁英教育領先全球,但在「速食式」網路世界裡,軟體操作遠勝於艱深難學的「硬科技」,故美國本土年青人對「硬科技」望而卻步。早期雖有外籍留學生補足了「人才不足」部分空缺;但當新興經濟體逐漸崛起,學子返鄉讓「人才不足」成了永遠的惡夢,教育體系及企業都難以有效解決這個充滿荊棘的問題,故《晶片法案》因應而生。

美國祭《晶片法案》的最大目的看似主要在圍堵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但實際上是一個「一舉多得」強勢的政治運作,借由「整廠輸入」(Turnkey) ,同時兼顧境外「人才」吸收,透過知識擴散及人才交流提供許多工作中學習(on-the-job-training)的機會,後者是美國本身教育及產業體系無法輕易完成的任務。

對美國來說,「Chip4」是最能立竿見影的産業發展策略,是美國「一廂情願」、「單邊運作」的謀略,是掠奪經濟(Predatory Capitalism)的延伸,其目的完全在於本身産業發展利益,並壓制外部競爭的手段,不利産業健康生態的建立,也不符合美式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精神。台商在考慮「共襄盛舉」的同時,是不是也該重新思考其中的利弊而重新再出發呢?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20220812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暨本社FCG科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