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未分類
3
20230206 産業鏈融合AI是解決供應鏈脫鈎的最佳策略4
https://www.fcg899.com/ FCG福韜略國際諮詢有限公司
FCG福韜略國際諮詢有限公司 302新竹縣竹北市復興二路229號7F-1&7-6(雙翼大樓)
FCG觀點~tsmc與美國社會暨產業20250331 研究部引用『魏哲家前幾天在台大EMBA講座,以「如果沒有台積電」為題演講(1/16)。他妙語如珠,幽默的演講內容,現場笑聲不斷,讓參與者明白,為什麼台積電最新的製程不可能搬到其他國家,以及全世界如果沒有台積電,那麼,民眾不僅蘋果手機不能換新,就連電冰箱、電視、汽車等產品,都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台積電,全世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指出,「沒有台積電,世界經濟會停滯不動,如果沒有台積電.當然我的對手會很高興,但是高興不了多久,因為沒有台積電,2026年以後,所有的自動駕駛、會全部不見。」自從台積電2021年正式赴美設廠之後,市場中不少人都在擔憂,台積電會不會將最新技術帶到美國,使得台灣不再具有優勢。在回答市場的疑慮之前,魏哲家先談到,「如果要重複做一個台積電出來,大概要多久時間?也不長,你用2.5年時間,就可以蓋一個生產線。」不過,這個2.5年,是有前提的,「要有土地、水、電、人才都夠,你沒有技術,那另外講。」2.5年只是蓋一個產線的時間,但每一次新技術出來,台積電至少要蓋三個廠。魏哲家以3奈米為例,「蓋3奈米廠要符合所有客戶需求,大概5年就可以了。如果你想把台積電三奈米整個搬到任何一個國家,假設你的土地沒問題、水電沒問題、人才沒問題。那也就用5年的時間,就可以。」而美國廠蓋到現在,進度並不符合台積電原先預期。魏哲家笑著說,「我們在亞利桑那州,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受盡各種訓練。」他說得幽默,全場哄堂大笑,但卻點出四點外人都想像不到的難題。第一,我們以為說美國這麼大,蓋個房子有什麼了不起,錯,蓋一個房子很了不起,我在亞利桑那州要蓋一個生產線,第一,他們沒有聽過生產線是什麼東西,我說,我隔壁不是有IDM(意指IDM大廠英特爾)嗎?他說,那是十年前啊,現在人都跑光了,所以不會蓋。魏哲家說,第一個難題,跟當地的基礎建設有關,就是他們不會蓋廠,最後有一半的建築工人都是從德州找來的。第二,從來沒有想過在一個地方,會碰到當地政府各種法律條規不一樣。「台積電是一個很受政府照顧的公司,我們走在前面,蓋各種生產線,政府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們跟台灣政府一起商量法規怎麼訂。」但是,到美國之後,美國政府雖然也不知道怎麼訂法規,但是,美國政府跟台積電說,「請你先出錢,我們用你的錢來聘請專家,來制定規則。最後,每一次開會,就有市政府的官員、用我們的錢聘請的專家、還有台積電,然後,由台積電發言、共同制定規則,制定出來才繼續往前,總共制定出來的規則也才一萬八千多個,花了3500萬美金。」魏哲家笑說,「我不是抱怨,我只是說我的經驗。」接著,他又提到了美國本地的化學品問題,美國做不出來台積電需要的等級,如果要做出來,價格會是台積電原本購買價格的五倍,「我們最後怎麼解決,我們從台灣運硫酸到L.A.港口,從港口用卡車載到亞利桑那州,就算這樣子都比在美國做便宜。」但明明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就設廠在台積電旁邊,那麼,英特爾怎麼面對化學品材料問題?魏哲家說,「他們看這樣划算啊,所以他們也從台灣開始買。你聽到這個很難相信,問他們Intel,那你以前怎麼過活,他們說,以前過得很辛苦,現在有你們。」第三個難題,則與工會有關,魏哲家表示,「當初成立工會是很崇高理想,是幫工人爭取比較好的福利,但之後,工會就變得很奇怪。」顯見台積電在當地也遇到了勞資難題。第四個難題,則與當地政府行政速度有關,「台積電進步這麼快,是因為兩年半就可以蓋一個生產線出來,但這兩年半,我們技術一直在進步,技術每改進一次,整個生產線設計就要改變,包含產線底下接的水、電、化學品線路都要改變,每次改變都是跟著廠商一起努力,馬上就做了。但在美國不行,任何改變,停下來,先把圖畫好,申請、批准之後再繼續做。」以這樣的速度來看,魏哲家直言,「最新技術跑到美國去,你認為可能嗎?單單每個事情都要申請,申請完再進來,至少要花掉台灣兩倍時間。」很顯然地,台積電最新技術只會根留台灣,很難移到其他國家去。』20250331研究部暨公關部 https://www.fcg899.com/hot_512207.html 20250331 FCG觀點~tsmc與美國社會暨產業 2025-03-25 2026-03-25
FCG福韜略國際諮詢有限公司 302新竹縣竹北市復興二路229號7F-1&7-6(雙翼大樓) https://www.fcg899.com/hot_512207.html
FCG福韜略國際諮詢有限公司 302新竹縣竹北市復興二路229號7F-1&7-6(雙翼大樓) https://www.fcg899.com/hot_51220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fcg899.com/hot_512207.html

産業鏈融合AI是解決供應鏈脫鈎的最佳策略
徐作聖 FCG技術長&陽明交通大學 退休教授 2023 1/28

2023年將是起伏震盪的一年,春節前有報導指出供應鏈脫鈎的危機,地缘政治也朝「去」全球化、「去」自由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資通訊硬體及消費系统産品的代工。因應此一大勢,雖台商各有盤算 

2023台商的佈局必須同時兼顧"紅色供應鏈"及"供應鏈脫鈎"的双重威脅,面對供應鏈脫及"先進品牌大廠「養、套、殺」的操作",台商因應之道呈現兩極化的發展,部分企選擇留在大陸深耕技術創新/內需市場且另謀其他海外發展的機會;另外也有部分企業計劃選擇跟進脚步,外移東南亞以規避供應鏈脫鈎的威脅,繼續移地從事代工的業務;前者屬「前瞻創新、深謀遠慮、長線布局」而後者則顯得「保守謹慎、墨守成規」。 

製造業與智能科技融合轉型的呼聲再度浮上檯面,在數位匯流及智能的環境中「供應鏈」與「產業鏈」的更迭也將隨外部環境而有所更動,但諷刺的是,台灣官員不但產業鏈、供應鏈搞得含混不清,但更令人不解的是:政府似乎應該認真思考過解決供應鏈脫鈎及轉型的問題,甚至要知道有那幾種智能技術能夠真正幫助廠商在脫鈎的局面中重生。 

產業鏈及供應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屬於經濟學領域,其目標在以產業上中下游垂直體系及產業群聚為目標,有策略面、市場競爭面、組織治理面的規劃;後者屬於管理學領域,涵蓋範圍包括垂直產業鏈及水平市場面的內容,強調產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的優勢、全面優化及運籌效率的提升。 

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產業鏈垂直整合是最主要的經營方式,也就是錢德勒資本主義(Chandlerian Capitalism)的實踐,企業競爭優勢主要來自技術卓越、市場營銷、組織治理等。在資本主義大國邁向全球化的過程中,外部化、部分整合(Taper Integration)、內外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出現了「供應鏈」的說法,理論上是以本身產業鏈基礎國際化,結合當地資源作更有效率的運作及成本管控,但事實上這種供應鏈操作模式具有高度剝奪主義、殖民主義的色彩。 

1980年代自由主義推動了全球化、自由化的發展,基本上延襲了德勒資本主義的操作模式,資通訊技術的興起使得供應鏈的分工、優化更加細緻。2000年以來,數位技術及Web2.0網路的興起造成新一波的轉型風潮,製造業在「數位化、服務業化」的過程中,中央集權式的「平台經營」普遍用於提升效率及資源/數據操作、管理的基本模式,供應鏈管理(SCM)以及客戶關係管理(CRM)形成舖天蓋地的網路結構,更進一步主導著全球分工的情勢,形成另一種形勢的殖民剝奪主義。

2020年,Web3.0網路、數位匯流、智能/超智能奇點技術、元宇宙等創新方案連續出台,不但深化了供應鏈外部化及智能整合的趨勢,更進一步结合製造業成為「融合轉型」方向來發展。在2023年,當超智能分布式操作及奇點經濟也已經不再是「遙不可期」時,追求超智能奇點應用也逐漸成為産業界共同認知的轉型工具及目標。

「奇點」原本是宇宙學的一個抽象名詞,其定義接近行星系統毀滅的「臨界點」,或瀕臨崩解的狀態。但在產業應用上,奇點只是一個普通名詞,代表在智能/超智能技術在自我組織及演化過程中所形成獨特的微産業群聚(Microcosmic Clusters) 奇點群的結構。「奇點」是一群分布式、具有獨立性的微個體,在超智能系统中與外部化元素交换/共生所産生「動態」微産業群聚,看似具有生命力的「微型小宇宙」或個体,實際中只是產業組織中的一個動態元素。

脫鈎困境的解決之道在於製造業/智能技術的「融合轉型」,也就是從「供應鏈管理」的經營模式轉型成為分布式、虚實融合/軟硬共治、發展微型産業群聚(或簡稱奇点群)、「超智能演化」等商業模式,逐漸轉化化成為區域化「產業鏈治理」。從平台治理轉型成為分布式「奇點群」產業鏈的管理模式,更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其分布式專業化、客製化的韌性優勢。

從産業分合情勢來看,Web2.0 講求的是平台經營,而Web3.0強調的則是智能技術的「致能」應用,前者代表「合」的局勢而後者代表「分」的格局,在後者的結構體系中「微産業群聚」群則代表獨特性高、軟硬共治、動態外部化虛實共生的生態系统,也就以製造業為主、智能科技為輔「融合轉型」方案的落實。

從宏觀産業面的角度來看,「融合轉型」不但可以解決供應鏈脫鈎的問題,更有機會重塑台灣產業「創新文化」的內涵,也就是:以「知識體系」為科技哲學思維及產業創新的「定調工具」、以「技術系統」組織產業「創新文化」內涵與技術應用藍圖。前者是科技的「人文關懷」,代表了文化的自信、領導力及開擴胸襟、旺盛的企圖心及使命感、前瞻思維、宏大願景,也就是本身獨特的「知識體系」;而後者是科技的「産業化落實」的模型框架,是技術創新能力、研發體系連結、技術水準及垂直鏈/水平市場面多元化創新能力的描繪。 

全球產業局勢丕變,台灣產業轉型迫在眉睫,其中製造業「融合轉型」及産業鏈轉型是台商最佳存活之道。在此危機存亡之際政府應責無旁貸擔負起輔導及協助的責任,「融合轉型」方案牽涉到網路創新的活動,故應為新成立的《數位發展部》的業務範圍。2023年該部編列了200多億元預算並成立了《產業署》,說明政府重視數位科技在産業創新上功能性的影響。 

新春伊始,新閣揆任命已經發佈,我們期待新閣揆能提供更大的能量來協助廠商渡過目前的險境困境。不論台商選擇微産業奇點群聚「融合轉型」方案,還是跟隨歐美大廠移動腳步赴東南亞繼續代工的業務,政府若積極從製造業代工及智能資訊業介入將可創造一個雙嬴的局面。 

發展「融合轉型」及新興超智能産業應屬《數位發展部》的業務,當數位發展部唐鳳部長語焉不詳地向媒體解釋「奇點」的同時,數發部在經營吃喝玩樂、娛樂遊戲平台、公部門數位化、資安管理等項目的閒暇之餘,是否也可以或應該多關心製造業/智能科技「融合轉型」的課題?
如此幸甚!
(本社公關部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