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最新消息
2
未分類
3
20230106 巨大機械的風波4
https://www.fcg899.com/ FCG福韜略國際諮詢有限公司
FCG福韜略國際諮詢有限公司 302新竹縣竹北市復興二路229號7F-1&7-6(雙翼大樓)
FCG觀點~tsmc與美國社會暨產業20250331 研究部引用『魏哲家前幾天在台大EMBA講座,以「如果沒有台積電」為題演講(1/16)。他妙語如珠,幽默的演講內容,現場笑聲不斷,讓參與者明白,為什麼台積電最新的製程不可能搬到其他國家,以及全世界如果沒有台積電,那麼,民眾不僅蘋果手機不能換新,就連電冰箱、電視、汽車等產品,都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台積電,全世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台積電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指出,「沒有台積電,世界經濟會停滯不動,如果沒有台積電.當然我的對手會很高興,但是高興不了多久,因為沒有台積電,2026年以後,所有的自動駕駛、會全部不見。」自從台積電2021年正式赴美設廠之後,市場中不少人都在擔憂,台積電會不會將最新技術帶到美國,使得台灣不再具有優勢。在回答市場的疑慮之前,魏哲家先談到,「如果要重複做一個台積電出來,大概要多久時間?也不長,你用2.5年時間,就可以蓋一個生產線。」不過,這個2.5年,是有前提的,「要有土地、水、電、人才都夠,你沒有技術,那另外講。」2.5年只是蓋一個產線的時間,但每一次新技術出來,台積電至少要蓋三個廠。魏哲家以3奈米為例,「蓋3奈米廠要符合所有客戶需求,大概5年就可以了。如果你想把台積電三奈米整個搬到任何一個國家,假設你的土地沒問題、水電沒問題、人才沒問題。那也就用5年的時間,就可以。」而美國廠蓋到現在,進度並不符合台積電原先預期。魏哲家笑著說,「我們在亞利桑那州,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受盡各種訓練。」他說得幽默,全場哄堂大笑,但卻點出四點外人都想像不到的難題。第一,我們以為說美國這麼大,蓋個房子有什麼了不起,錯,蓋一個房子很了不起,我在亞利桑那州要蓋一個生產線,第一,他們沒有聽過生產線是什麼東西,我說,我隔壁不是有IDM(意指IDM大廠英特爾)嗎?他說,那是十年前啊,現在人都跑光了,所以不會蓋。魏哲家說,第一個難題,跟當地的基礎建設有關,就是他們不會蓋廠,最後有一半的建築工人都是從德州找來的。第二,從來沒有想過在一個地方,會碰到當地政府各種法律條規不一樣。「台積電是一個很受政府照顧的公司,我們走在前面,蓋各種生產線,政府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們跟台灣政府一起商量法規怎麼訂。」但是,到美國之後,美國政府雖然也不知道怎麼訂法規,但是,美國政府跟台積電說,「請你先出錢,我們用你的錢來聘請專家,來制定規則。最後,每一次開會,就有市政府的官員、用我們的錢聘請的專家、還有台積電,然後,由台積電發言、共同制定規則,制定出來才繼續往前,總共制定出來的規則也才一萬八千多個,花了3500萬美金。」魏哲家笑說,「我不是抱怨,我只是說我的經驗。」接著,他又提到了美國本地的化學品問題,美國做不出來台積電需要的等級,如果要做出來,價格會是台積電原本購買價格的五倍,「我們最後怎麼解決,我們從台灣運硫酸到L.A.港口,從港口用卡車載到亞利桑那州,就算這樣子都比在美國做便宜。」但明明美國半導體大廠英特爾就設廠在台積電旁邊,那麼,英特爾怎麼面對化學品材料問題?魏哲家說,「他們看這樣划算啊,所以他們也從台灣開始買。你聽到這個很難相信,問他們Intel,那你以前怎麼過活,他們說,以前過得很辛苦,現在有你們。」第三個難題,則與工會有關,魏哲家表示,「當初成立工會是很崇高理想,是幫工人爭取比較好的福利,但之後,工會就變得很奇怪。」顯見台積電在當地也遇到了勞資難題。第四個難題,則與當地政府行政速度有關,「台積電進步這麼快,是因為兩年半就可以蓋一個生產線出來,但這兩年半,我們技術一直在進步,技術每改進一次,整個生產線設計就要改變,包含產線底下接的水、電、化學品線路都要改變,每次改變都是跟著廠商一起努力,馬上就做了。但在美國不行,任何改變,停下來,先把圖畫好,申請、批准之後再繼續做。」以這樣的速度來看,魏哲家直言,「最新技術跑到美國去,你認為可能嗎?單單每個事情都要申請,申請完再進來,至少要花掉台灣兩倍時間。」很顯然地,台積電最新技術只會根留台灣,很難移到其他國家去。』20250331研究部暨公關部 https://www.fcg899.com/hot_512207.html 20250331 FCG觀點~tsmc與美國社會暨產業 2025-03-25 2026-03-25
FCG福韜略國際諮詢有限公司 302新竹縣竹北市復興二路229號7F-1&7-6(雙翼大樓) https://www.fcg899.com/hot_512207.html
FCG福韜略國際諮詢有限公司 302新竹縣竹北市復興二路229號7F-1&7-6(雙翼大樓) https://www.fcg899.com/hot_512207.html
https://schema.org/EventMovedOnline https://schema.org/OfflineEventAttendanceMode
2025-03-25 http://schema.org/InStock TWD 0 https://www.fcg899.com/hot_512207.html

巨大機械庫存暴衝,真是因為不景氣?
專家:財報研究深一點,你才會知道真相

文章先鋪陳巨大機械的庫存以往就比同業高,給人一種高庫存是正常的FU,標題是「景氣好的高庫存:賣到同業眼紅的贏家」,還引述同業說法幫巨大機械洗白如下(「巨大一向庫存比別人高,前兩年我們沒車,也很羨慕它有車賣,也不能說什麼。」一家上市櫃自行車廠高層說。),這句引述的意思是說:我的庫存原本就那麼高,高庫存先前也有幫公司賺到錢,市場在囉嗦什麼?

接下來,順理成章就轉到景氣壞的時候了,標題下的是「景氣壞的高庫存:應變不及,反淪為首當其衝的受災戶」,這個標題連同上一段就告訴你:我高庫存原本就正常,今年景氣這樣子,不是我的錯。
(延伸閱讀:歐美解封,害巨大庫存暴衝,真是這樣嗎?專家:接下來要關注兩大指標)


跟景氣好那段一樣的套路,商周也引用業內人士的評語來佐證,這次引用了會計師說:「巨大合理存貨天數應是100至120天,現在飆到180天,應收帳款也暴增,這就是銷售不如預期。」一位資深會計師分析巨大財報說。

很好奇,是哪個資深會計師,會對巨大機械的財報做出這麼無知而且離譜錯誤的分析?或者這是商周記者編造出來的會計師佐證詞?

關鍵質疑一:巨大合理存貨天數應是100至120天,現在飆到180天,說法合理嗎?

這張圖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巨大機械的庫存水位從2021年第3季開始就異常攀升到141天,到2021年第4季就達到167天,峰值出現在2022年第2季180天。
(延伸閱讀:45天,巨大展延票期對中小企業的三個啟示)

所以,巨大機械的庫存絕對不是「現在」突然攀升,而是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攀升,記者引用會計師說法強調「現在」,會給讀者錯誤的認知,覺得這是最近才碰到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存在一年多了,只是「現在」才爆炸。

關鍵質疑二、何謂「應收帳款也暴增」?

巨大機械2022Q3/2021Q4/2021Q3,其應收帳款金額分別是176億/143億/130億,從絕對金額看起來,今年第3季比去年底,或是比去年同期增長30、40億,看起來數字不小;但以巨大機械合併報表總資產達到900億的規模而言,這個金額稱得上是暴增嗎?

而且,如上圖,檢視應收帳款天數,今年的天數跟去年一樣維持在低檔區,比過去長期的天數都低,這種狀況下,我們一般也不會用暴增來形容公司的應收帳款。

關鍵質疑三、何謂「銷售不如預期」?

2011年,巨大營收481.2億,2021年巨大營收818.4億,10年增長70%,複合年增長率5.5%。

2001年,巨大營收145.8億,2021年巨大營收818.4億,20年增長461%,複合年增長率9.0%。

2022年,前三季巨大營收708.7億,2021年前三季巨大營收619.4億,2022年前3季巨大業績較去年同期增速是14.4%。

無論用近10年或近20年數字來看,公司長期業績年增速都低於10%,今年前三季業績增速已達14.4%,這種成績還認為是「銷售不如預期」,是不是對公司太苛求了?難不成這個會計師認為,公司業績要成長30%或是40%才合理?

文章前兩大段用「景氣」這個主軸,成功美化讀者對巨大機械的認知後,最後一大段開始平衡報導,故標題這樣下:「短線有撐,若2023下半年無改善將掀產業危機」

這一整大段寫得比較中規中矩,沒有特別扭曲事實,但下面這段文字露餡了兩件事情。

「巨大發言人李書耕回應,假如巨大狀況真那麼糟,就不會採取限期展期,會這樣做,就是有信心明年3月前解決問題,恢復正常營運,這次主要是因應代工客戶需求,基於危機意識考量,才做分攤風險的展期要求,此外,雖然巨大今年還未減產,但不排除明年會採取保質減量策略因應。」

第一、巨大機械「吃人夠夠」

上篇短評一開始就提到,巨大機械跟供應商展延帳期的理由是:
[隨著疫情逐漸散去,在世界各國之逐漸解封下,自行車之爆發潮亦如雪崩一般,一夕崩解,市場庫存之高,自行車產業從爆發成長到現在面臨雪崩!市場庫存之高,自1970年代至今前所未見!從DEALER端,到WHOLESALER端,乃至於組車廠皆創庫存之歷史新高!市場出現高庫存低流動之嚴峻情勢,實所罕見,而相繼浮現更嚴重之問題為現金流量短缺,所有客戶幾乎同時要求延後票期至120天,巨大基於與客戶共榮共好之合作原則,責無旁貸,理應全力協助。]

對比上面兩段文字就可以理解,原來巨大機械一開始說的[所有客戶]單純是指佔其營收35%的代工客戶,但其自身品牌業務的65%其實是不受影響的。

這就更印證了巨大機械對其供應商吃人夠夠的態度了,因為如果只是代工客戶的票期延後,對應收部位和現金流量的衝擊應該只有原先預估最高180億的1/3左右,約莫40-60億左右,先不講公司2022年第3季的帳上現金庫存有130億元,光是2022年11月現增收到的40億元就差不多足夠應付了(不過現增理由是償還銀行借款,還是要走這段金流後再從銀行搬錢,總歸轉得動就是了),完全不需要這樣苛待供應商。

第二,雖然巨大今年還未減產,但不排除明年會採取保質減量策略因應。

發言人自爆了。
庫存水位從去年底就比歷史正常水位高了50%,搞了快一年還未減產控制庫存,這是疫情問題?景氣問題?還是管理層的問題?

結論:
一,其實台灣媒體大量充斥類似巨大機械今天這篇這種美化「洗白」文,只要認真拆解數字後,理性看待就可以看穿,這也是為什麼尼莫一直強調,做價值投資者要有能力拆解財報,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情的話,單純看報導,很容易被「帶風向」誤導。

二,重申:巨大機械這次事情,絕大部分原因是管理不善造成的「人禍」,而非疫情或戰爭或通膨等「天災」。

三,修正,上一篇文章估計,十一月份時公司帳上現金水位約200億應有高估,因為發公司債的40億已在第3季入帳而非第4季;剔除這部分後,帳上現金水位約170億。修正,如果只有代工客戶要求展延票期,來自經銷商的應收帳款風險「目前」會比上一篇文章預估的低,但之後會不會惡化,也要求跟代工客戶一樣展延?還有待觀察。
(20230106本社公關部)